建水的三生三世有多长
建水坝子
    第一世:汪洋中孕育的陆地
    在地球漫长的46亿年历史中,建水一带多数时间处于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在2亿年前的时间长河里,建水所处陆地几经沉浮,在地壳活动中,陆地与海洋不断变迁。期间大约6、7亿年前,建水地区气温下降,整个地区甚至为皑皑冰雪所覆盖。沧海桑田,随着地壳演变,2亿年前左右,建水地区终于脱离海盆环境,成为陆地。在之后两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又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山河改观,气候交替,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
    第二世:远古的记忆
    时间来到大约3、4千万年前,建水盆地中沼泽湖泊遍布,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湿,森林茂密。考古学家曾在岔科龙觅村发现豫鼠下颌骨附颊齿化石,生存在距今4千多万年前。建水坝子西南边缘出土的一批大型兽类动物骨骼化石,经考古专家鉴定,为野牛、黑鹿、羚羊和鬣狗化石。证明这一时期,建水一带大型哺乳类动物遍地奔走,追逐觅食,呈现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由于海洋时期沉积的深厚石灰岩层,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各种溶洞。燕子洞、颜洞洞群大约在800~300万年前形成。现在燕子洞内高34米高的“擎天玉柱”,生长年龄约830万年。
    建水境内多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和遗物,表明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人类生息繁衍之地。1982年,红河北岸建水阿土村一带,出土了人头盖骨和4枚人牙化石,经研究证实,距今3至5万年前,建水一带已有古人类活动。
    燕子洞发现古人类活动遗址,出土了砍砸器、磨制石、陶饰品和陶坠、陶弹丸等,专家鉴定为距今3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洞穴遗址。此时建水的先民处于原始公社阶段,还在制造和使用石器、陶器,男子从事狩猎、捕鱼、防御野兽,妇女采集野果、树子,烧烤食物和烧制陶器,同时饲养家畜。同时代的中原地区已进入铁器时代,建水还处于新石器时代。
建水地处边疆,社会发展比中原晚,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器,都是战国晚期遗物。
建水的三生三世有多长
出土的青铜器
    第三世:崛起于南滇 
    蛮荒之地
    建水古称“步头”,又叫“巴甸”。古代建水盆地内水面广阔、湖泊相连,乘船摆渡为人们出行所必须,因而有“步头”(即埠头,码头之意)之称。又因为广阔的水城南岸,是彝族先民生活的高高的巴甸大山(今马鞍山、五老峰一带),所以又名“巴甸”。西汉时期,距今2000多年前,汉武帝开疆拓土,在云南设置郡县,建水属益州郡(郡治在今晋宁县)毋掇县(县治在今通海县)。之后,随着中原王朝的更迭,建水的行政归属也不断随之改变。西晋属宁州(今华宁一带)兴古郡。唐代前期为南宁州总管府辖东爨地。由于远离中原文明,在漫长的时期内,建水属于中央王朝统治的薄弱边地和文明浸染的边缘地带,相对于中原文明,这里是名符其实的“蛮荒之地”。
    城池初兴
    大唐王朝中期,经过天宝战争,南诏政权打败唐王朝,之后,南诏四处出兵,扩张土地,统一云南。建水成为南诏向中南半岛扩张的重要门户和桥头堡。为巩固建水的重要军事地位,加强统治,公元806至820年,南诏政权在建水广阔的水域之滨筑起一座土城,名曰“惠历城”(彝语,意为水边的城),汉语译为建水,隶属于通海都督府,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惠历城的修建,是建水立城的重要起点,建水城市发展史的大幕从此开启。
    南诏国衰落后,云南政局动荡,短短36年间,云南出现三个小王朝。之后,公元937年,大理段氏统一云南,建立大理国。大理国设建水郡,为巴甸侯爨判的封邑。后来爨氏没落,建水属秀山郡(通海)阿僰部地。这段时期的中原,属宋王朝,建水与之交流甚少。
    公元1253年,忽必烈统率蒙古大军灭了大理国,建立云南行省。设建水千户,隶属阿僰万户,行政中心在通海。1276年,改建水千户为建水州,隶属于临安路(相当于府的行政机构,治所设于通海)。建水此时虽还不是临安的行政中心,但在公元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元朝廷在建水设置临安广西道宣抚司,为云南行省下的一级军事机构,统管临安路和广西路(路治在泸西县)的军政事务,其权力和威望远远超过临安路,建水成为滇南军事重镇(这点很重要,为建水此后的发展走向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建水开始逐步确立起滇南的中心地位。到1331年(元至顺二年),临安广西道宣抚司权力进一步扩大,升格为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处理军民事务,统领临安路、广西路(治所在今泸西县)、元江路(包括思茅一带),以及车里总管府(今西双版纳州)等地的军政事务,由此,建水开始成为滇南一带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军屯民屯中一些江南汉族,带来先进的农耕文化,文庙兴建,庙学兴起,中原文明与建水边地文明的交流融合逐渐增多加强。
建水的三生三世有多长
建水文庙
    公元1382年,明王朝的军队平定云南后,临安路改为临安府,府治迁移至建水,建水正式称为临安。又设立军事指挥机构临安卫。在元代土城的基础上,拓地改建砖城,成为声威赫赫“雄镇东南”的临安城。建水也名副其实地成为雄镇滇东南的边徼重镇。在明代军屯和民屯制度下,中原大量汉族人口落籍建水,大大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建水本地文化的交流融合,对建水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就了建水“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
    清代前期仍设临安府,府治所在地为建水州。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民国元年(1912年)改建水县为临安县,因与浙江省临安县重名,民国三年(1914年)仍改称建水县。具有丰富地域特色的古桥、古井、古塔、古寺庙、古建筑、古村落在这一时期大量兴起,承载着深厚的文明积淀行走在时间里,让后来者能够触摸到、感觉到建水历史文化之悠长隽美,民情风物之瑰丽奇绝。
建水的三生三世有多长
    自元代以来,历明、清,以至民国,建水作为滇南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教中心,以及交通枢纽,历经七个世纪之久,成为“雄镇东南”的边陲重镇和中心城市。

责任编辑:肖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