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太和元气”坊的前世今生
    在建水文庙泮池南侧,有一座牌坊,名曰“太和元气”坊,木石结构,高9米,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建坊的原因是因为当时人文鼎盛,每次乡试中榜者有一半是临安籍人,知府昌应时为褒扬临安是文风昌盛之地,犹如孔子的家乡一样人才辈出,故建此坊,题额“滇南邹鲁”,时称“滇南邹鲁”坊。
    南明永历元年(1647),大顺军张献忠部将李定国攻破临安府城后,文庙“滇南邹鲁”坊被其焚毁,仅存遗址。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知州陈肇奎重修文庙,次年夏,准备重建“滇南邹鲁”坊,并毅然捐俸,“伐巨木于远域,剖精碔于西山”,正当一切准备就绪要立坊时,陈肇奎调署石屏州知州,重建工程因无人负责就此停止。
    雍正三年(1725),知府栗尔璋认为“此坊之兴废,学校盛衰所关,岂可任其久坠?”并捐俸倡议,地方士绅亦踊跃捐资,让生员赵民瞻、阮毓华、吴家瑞、杨湛等负责此项工程的管理,遂鸠工庀材,几个月后,牌坊就竣工了,栗尔璋改题“太和元气”。
文庙“太和元气”坊的前世今生
    太和元气的太,通“大”,意思是至高至极;和,指对立面的均衡、和谐和统一;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太和元气就是指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1988年10月,省文化厅拨款重修“太和元气”坊。2000年,省、州、县拨款重修文庙,“太和元气”坊得到重修。另外,2000年重修时,施工人员从该坊南面“太”字一侧的麒麟座块石下发现民国年间印有孙中山的纸币,由此分析,“太和元气”坊于1940年代重修过。

责任编辑:肖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