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张梅

走进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办公室,一面面锦旗映入眼帘,来往的患者络绎不绝,工作量之大可见一斑,而医生却未露丝毫疲态,她热情、亲切地招呼每一位新患者、每一位“老熟人”,遇到行动不便的患者,便起身将其扶到座位上,问诊查体,遇到不配合的儿童,便温柔耐心的注视着,细致地为患者们开方解惑,时而和蔼可亲,时而神情严肃……她就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患者眼中的“天使妈妈”——张梅医生。

张梅,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主任医师,中共党员,1986年7月从云南中医学院毕业,从医36载“慈”心不改。擅长康复、针灸等,担任云南省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委员、常委;云南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发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等。2009年担任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2018年、2022年荣获红河州卫健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主持完成的多项科研课题荣获红河州、个旧市科技进步奖。

她积极投身慈善部门和医院组织的各种残疾救助的医疗保健工作和宣传活动。在主持康复科工作以来,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带领康复科的全体医务人员努力奋斗,把康复科的工作推向新的历史高潮。2022年,评为“个旧好人”“红河好人”。

由于残疾儿童自身的缺陷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家庭在生活、学习、康复等方面,普遍存在着难以想象的困难。残疾儿童家庭往往是少有甚至没有劳动能力而导致家庭经济收入过低;或是支付巨额医疗费用而欠下外债。这些家庭的成员精神上压抑、经济上贫困,日子过得十分拮据。面对此情此景,张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常与患儿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困难和疑问,积极帮助贫困残疾家庭申请康复救助,对一些特别困难的残疾儿童家庭,以自己的行动影响科室人员对其进行捐钱捐物,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

住院的残疾儿童康复治疗周期长,而且饮食有特殊需求,经多方协调,医院为他们建立了爱心食堂,配备了专人管理,极大地方便了住院患儿。    

她带领全科医护人员保质保量完成国家及省州市残联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努力,把握重点,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将工作做到实处。积极为残疾儿童办实事、做好事,让更多符合救助条件的残疾儿童从中受益,照亮残疾儿童成长之路。

近年来,政府越来越关心关爱残疾人群体,出台了一系列惠顾残疾人的好政策。为此,她带头学习上级相关的文件精神,带领全科医务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协调落实惠残政策,争取助残资金,为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办实事、解难事,给予精神上的安慰,物质上的帮扶,生活上的照顾,使每个残疾儿童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号召全科医护人员对待残疾儿童要做到“四心”,即“爱心、热心、耐心、细心”,用真心和真情去帮助残疾儿童家庭渡过难关。

作为中医康复的科主任,科室的大事小事,她都要一一过问,她组织增设儿童游戏区、家长休息区,为家长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让每一位来康复训练的孩子家长找到了家的温馨;她为在训特殊儿童及家长积极安排交流融合机会,为特殊儿童的居家康复和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利用晚上时间免费为特殊儿童家长做心理疏导,通过家长的抱团成长,给家长们注入正能量、觉察到自己对待孩子的模式,给孩子创造更加温馨的家庭环境,从而提高了孩子的康复效果。这一做就是数年,她已然成为家长朋友们的知心大姐和精神支柱!

每天下班后,她都坚持巡视病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无论多晚,家长打来的电话总能耐心答复。她深知残疾儿童家长的难处和无奈,尽力在自己的专业和能力范围内,为他们提供贴心服务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康复科成立的这几年,多少个日日夜夜里的每一天、每一刻、每一件细致入微的小事,都离不开她辛勤的背影。清晨的晨曦里,她认真的整理着孩子们的诊疗计划;黄昏的落日下,她仍在不辞劳苦的加班为家长做心理疏导;子夜的灯光中她疲惫的规划着康复专业的未来和发展……新来的患儿,她一个个接到治疗师手上叮嘱又叮嘱;哭闹的孩子她总有办法让他们配合训练,夜里突然癫痫发作的孩子,无论多晚,她都是立即赶到医院,同家长一起紧急处理……她能叫得出儿童康复科治疗的每个孩子的名字,分得清每个孩子的病情和治疗计划,甚至了解已经离开康复科孩子们的近况……她每周都要开晨会进行业务学习、关心科里的每一名员工、了解科室里每一天所发生的事、把她的时间和爱心都给了康复中心这些残疾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庭、她忙碌的背影总是穿梭在康复中心的每个角落。

经过康复治疗,孩子会坐了、会爬了、会走了、会说了,家长们留下了感激的泪水,送来了红灿灿的锦旗及热情洋溢的感谢信,都让她倍感欣慰。即使是休假期间,每天仍有很多家长的电话咨询及困难求助,她都会一一详细解答,并安排好治疗方案及解决家长的实际困难。

张梅在工作中兢兢业业,认真负责。除了完成日常的康复课程,她还要对孩子进行系统评估,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安排运动、针灸推拿、理疗等不同课程,通过一对一的训练,最大限度满足每个孩子的康复需要。

她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及时充电。利用业余时间,自费购买了大量专业书籍刻苦研读、丰富专业知识,增加康复经验。在管理和医疗手段上集各家所长,做到融会贯通,创新发展。她将儿童康复水平的诊治从起步开始就定位在了管理规范化、人才专业化、技术科学化的较高层次。多年来,她凭着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信念、对医务工作者使命感的深刻理解,全身心投入到残疾儿童康复事业中。很多过去认为不能治疗的脑瘫、智力低下、语言落后的患儿经康复后效果明显,不仅让这些患儿实现了回归社会的梦想,同时也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了沉重的负担。

她本着“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为患儿解除病痛就是最高的奖励”的原则,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言行感动着每一位就诊的患儿家长,激励着身边每一位年轻的医护人员。她乐于奉献、忘我工作,用精湛的医术和赤诚的爱心,义无反顾地塑造着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她谦逊工作、持之以恒,以“让那些曾经被画上休止符的生命重新弹奏出动人的乐章,让无数陷入深潭的家庭重新步入阳光灿烂的春天”为目标,在平凡的残疾人康复事业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在成绩面前,她感到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扎扎实实,任劳任怨投入到工作中去;她表示,作为科主任,在未来的残疾儿童事业的发展工作中,将带领全科医护人员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开展扶残助残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送到残疾儿童及家长的心窝上,谱写关爱特殊儿童、促进社会和谐的新乐章。

金杯银杯不如患者口碑,金奖银奖不如患者夸奖,一次次对患者病情的准确预判,一次次急患者之所急的态度,一次次特殊患者的成功救治,也为她赢来了各种赞誉。她始终朝着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奋斗目标,曾经和她共事过的一位护士长说:“每一个患儿,她都亲自评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一个残疾孩子视同己出,这就是她的“慈母心”,这就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敬佑生命、敬业奉献的真实写照,所以患者亲切称呼她“张妈妈”,比喻为象征吉祥安康的“红河白鹇”。2021年以来,张梅带领团队,行程3000多公里,足迹遍布红河州8个县市的所辖乡镇,完成了700多名残疾儿童的筛查工作。患儿家长称赞她:“用精湛的医疗技术,攻坚克难的勇气,胆大心细的魄力,为患者着想的理念,尽力为解除患者疾苦。”

德不进佛,不可为医;技不近仙,不可为医。医路漫漫,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却在脚踏实地默默奉献;没有怨声载道的感慨,却用水滴石穿的信念砥砺前行,德艺双馨的张梅医生将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谱写着一段又一段杏林佳话。(梁籽言)

责任编辑:魏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