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河小组隶属于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水槽村委会,位于瑶山乡西南边,地处中越边境线,位于中国河口、金平和越南巴刹“两国三县”交界处,距离村委会所在地18公里,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6公里,距蒙河高速南屏收费站19公里,326国道穿村寨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组共有83户296人,主要居住着瑶、汉、壮、傣4个民族,农民收入主要以香蕉、芒果、荔枝、菠萝、柠檬等热带经济作物为主。一直以来,该小组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实,带领各族群众同心同德、同心同向、锐意进取,共建美好家园,创造美好未来。

一、组织引领强基础

该组切实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村党支部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活动列入主要议事日程,把民族团结工作同党建工作同安排、同考核,确保民族团结工作顺利开展。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指定专人负责创建工作,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形成工作有人干,有人抓的有效机制。制定民族团结工作职责,每月召开民族团结工作会议,及时了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活动实施情况,发现和解决在创建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抓机构、抓人员、抓考核,为创建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河口五道河共促民族团结 共筑美好家园

二、统一思想聚共识

抓实学习,增强团结意识。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采取培训、座谈交流、印发学习材料等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方式,对党员干部进行比较系统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使党员干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全面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抓实宣传,营造浓厚氛围。该组党员干部带头,利用横幅、宣传标语、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民族政策,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使群众接受民族团结教育,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评实先进,发挥示范作用。以“民族团结示范家庭”评选活动为抓手,以“红黑榜”道德评议会、脱贫攻坚动力小站为载体,培树典型、宣传典型,教育、引导、鼓舞各民族群众珍惜团结、维护团结、加强团结。

三、项目建设惠民生

按照“决不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工作要求,着力推进兴边富民项目实施促成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00余万元实施五道河片区村内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外立面改造、对外交流文化广场等项目,村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庄环境不断向人类宜居目标迈进。培优特色产业发展,五道河片区按照乡党委、政府“三个产业带”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兴边富民产业互助、退耕还林等政策发展香蕉种植5000余亩、橡胶种植1000余亩、芒果种植500余亩、荔枝种植200余亩,产业发展带动边民人均逐年稳定增收。搭建创业致富平台,整合兴边富民、“四位一体”项目资金,投入1000万元新建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冷库、电商等平台,发挥平台资源优势作用,每年为该组集体经济创收7万元;充分发挥抵边优势,大力发展边境贸易,采取 “边民互市+加工”、“边民集市+加工”发展模式,成立菠萝加工厂、芒果分拣包装厂,每天就近吸纳40名左右工人,每月每人可获3000元左右薪酬,促农民增收,使边境各族群众更加团结。

河口五道河共促民族团结 共筑美好家园

四、邻友好共发展

增进和巩固边境村寨与邻国睦邻友好关系,是促进边境地区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中越两国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两国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该组(中国92(3)界碑)与越南阿母冲乡龙一村隔河相望,同宗民族、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为进一步推动双边加强沟通、互利共赢、和谐相处,2017年11月24日该组与越南老街省巴刹县阿母冲乡龙脖一组签订了《中国水槽村五道河小组与越南龙脖村结义意向书》,正式缔结为边境友好村寨关系。双方约定每年定期举办互访活动,加强对外友好交流,促进边疆稳定。为不断深化友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利用地处边境的地理优势,组织边民主动走出去,大胆发展跨境经济。租用越南老街省巴刹县阿母冲乡和南扎乡等境外4个乡土地6000余亩,积极带动我边民、越南边民大力发展香蕉种植产业,为越南老街省坝沙县4个乡解决了近1000余户越南边民脱贫的问题,实现产值5500余万元,有效带动了中越双方边民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河口五道河共促民族团结 共筑美好家园

五、乡村治理促和谐

以自治为基,让乡村治理“实”起来。加强村级自治能力和自治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一约四会”制度,扎实推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机制,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进步价值观。以法治为本,让乡村治理“稳”起来。在疫情期间,整合驻军、驻警、基层党员、界务员、基层民兵、联防队员和边民群众等力量,全力加强边境管控。开展驻地驻军军警民联合巡逻、民兵自发组织巡逻100余次,管护好辖区内2块界碑,及时发现、妥善处理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外籍人员,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认真开展流动人员信息采集、民情事项收集、矛盾纠纷化解、处置突发事件等工作,不断筑起边境稳固的“钢铁长城”。德治为先,让乡村治理“美”起来。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融入到农民日常生活各方面。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一约四会”建设,使群众自觉成为“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等美德、风尚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责任编辑:曹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