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要努力在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以下简称红河片区)挂牌一年来,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充分发挥“沿边”优势和“跨境”优势,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开放发展统揽工作全局,全力推进河口县与红河片区融合发展,在制度创新、改革试点任务落地、优势产业培育、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成果丰硕、亮点纷呈,为推动沿边开放发展再上新台阶,为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作出一定的贡献。
一、抓牢历史机遇,跑出沿边开放“加速度”
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关键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纵观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历史演进,通览国家、政党、民族的沉浮兴衰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家表达、民族表达,彰显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洞察历史的睿智、创造历史的担当。面对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新机遇、新使命、新任务,红河片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的“要高标准推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发展,推进沿边开放”重要指示精神,将红河片区建设作为开放发展的重要“引擎”,坚持高标准谋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切实当好沿边开放发展排头兵,进一步增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叠加区、示范区。
(一)坚持规划先行,谋划发展蓝图
立足于打造面向东盟的加工制造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中越经济走廊创新合作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把红河片区发展同河口县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以规划为引领,推动“多规合一”,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完成红河片区总体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海关监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开放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聚集优势产业,注入发展动能
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红河片区紧紧围绕加工及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跨境电商物流四大重点产业,下大力气抓融资、抓配套、抓招商、抓投产,按下产业转型升级“快进键”,吸引了深圳惠科集团、深圳华强酷信集团、云南国信达电子科技等一批加工制造企业入驻投产。
通过加快推进云南乔亘科技红河片区国际贸易产业园、润盛高新电子产业园、广东猫屎咖啡加工园区、红河(河口)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中国—东盟(河口)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建设,多元化的跨境产业发展体系正逐步构建起来。
通过全力谋划打造中越边境小镇、橡树小镇、咖啡小镇、金芒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抓紧规划实施国际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南溪热带雨林国际度假区、红河谷国际嘉年华、国门书院、“赶河”国际友谊文化港、高品质半山酒店等项目,跨境旅游业不断优化升级,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发展基础
以改善发展环境为目标,红河片区大力推进“一口岸多通道”建设,加快推进“1(口岸围网区)+2(加工制造区、商贸物流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口岸功能日益完善,成为红河州内唯一获批的进口冰鲜水产品检验检疫口岸,开通中越双边首个农副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对农副产品、鲜活水产品实行“预约报检、随报随检、随检随放”的监管方式,通关速度大幅提高,口岸竞争力不断提升。
昆明至河口复兴号动车正式运行,红河片区成功步入“动车时代”,5G新型基础设施建成在即,即将步入“5G时代”。北山物流中心和中国—东盟(河口)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海关监管区、中小企业孵化园、数字自贸、智慧停车场等项目稳步推进,“五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园区软硬件环境持续优化和提升,有力地夯实了发展的基石,为高质量开放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四)着力深化合作,形成联动格局
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举全州之力支持红河片区发展,推动红河片区与全州各县市、各园区联动发展”的决策部署,与开远市、蒙自市签订了联动发展机制合作协议,与红河州个旧、建水、石屏等10个县市洽谈合作协议,努力在政务服务、产业合作、招商引资、制度创新、人才交流、信息互通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统筹推进与红河保税区、蒙自经开区“双维度、多层面”联动融合发展,正在形成以“三区”联动为主的“1(红河片区)+2(红河综保区、蒙自经开区)+13(以河口县为主的红河州13个县市)+N(国内其他园区及县市)+Y(越南)+D(东盟)”发展格局。同时,红河片区还与昆明片区、德宏片区签订《片区协同创新联盟合作协议》,重点围绕加强政务服务合作、推动优势产业合作、探索贸易便利合作、开展制度创新合作、推进人才交流合作等五个方面进行联动发展。
二、积极创新探索,耕好改革发展“试验田”
探索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向未来,要在深入总结评估的基础上,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加强统筹谋划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水平,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一年来,红河片区牢牢把握作为国家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将改革创新作为红河片区发展的“驱动器”以改革试点任务落地。
(一)交出试点任务“成绩单”
将制度创新作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对照《总体方案》涉及红河片区的147项试点任务,从事权下放、跨境人力资源合作、机制平台搭建等方面入手已启动127项,完成16项。上报第一批复制推广试点经验线索26条,初步形成14个经验案例,分别报国家级和省级认定。
创新形成外籍人员服务管理长效机制,出台《越南籍自然人在中国红河片区经营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成立外籍人员管理服务中心,通过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和利用“一网化”管理,促进外籍人员在区内就业、停居留、经营。
创新边民互市全流程电子化跨境结算模式,挂牌成立全省首家边境贸易服务中心,开具出全省第一张边民互市交易增值税发票,开启边民互市跨境结算全流程电子化进程,推动边民互市迈入“2.0模式”。
(二)当好服务企业“贴心人”
通过牢固树立“抓服务就是抓发展”的思想,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免费帮办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全力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制定出台《红河片区“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采取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4种方式,分类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挂牌以来,累计开展“证照分离”改革760件,累计办理政务服务事项24.81万件,按时办结率达100%。先后召开2次政银企对接会,为9家企业争取金融贷款2.34亿元,为企业减税降费约750万元,为企业办理出口退税近9800万元,并积极向省州争取外贸进出口专项资金1500万元,助力区内企业在疫情逆境中抓住复工复产先机。
(三)打造招商引资“强磁场”
充分发挥红河片区、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省级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多区”叠加,与红河综保区、蒙自经开区联动发展的政策聚集优势,出台《红河片区招商引资办法(试行)》《红河片区八条服务承诺》等招商引资政策,对入驻红河片区的新办企业,应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五免五减半”优惠,对企业缴纳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50%—80%的奖励。深化对越交流合作,与越南多省签署了跨境人力资源合作协议,不断降低入驻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营商环境从2018年全州倒数第三上升为2019年全州正数第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正在红河片区逐步形成。
挂牌成立以来,累计引进省外到位资金34.77亿元;新登记内资注册企业1716户、注册资本金143.2亿元。建立工作专班,推动35个总投资约346.13亿元的重点签约项目,已完成26个项目公司注册、银行开户等企业落户工作。合盛硅业、清泉农产品进出口、云南美舆贸易平行进口汽车等企业项目开展贸易业务金额达6.48亿元,累计贡献税收1365.9万元。
三、立足边境口岸,提升国门城市“魅力值”
良好的城市形象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贸区试验区综合竞争实力,更有助于提升边疆人民的国家意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国家门户,红河片区通过把握定位、优化设计,加快重塑城市内涵,全力打造好“国门口岸城市”形象。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生态优美、宜居宜业、文明和谐的国门城市面貌正在展现。
(一)全面开展“美丽县城”创建,国门城市形象逐步显现
聚焦“干净、宜居、特色、智慧”四大要素,加快推进“美丽县城”创建,对标省级要求的21项58个指标,已成功创建达标48个,达标率82.7%。加速推进棚户区、滨河路外立面改造等项目,进一步补齐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城市功能规划等短板弱项,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园林县城,国门城市焕发出崭新容貌,国门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大提升。
(二)扎实推进城市精细管理,城市品质内涵不断提升
红河片区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指示精神,抓紧修订完善《河口瑶族自治县城市管理条例》配套管理办法,城市管理法规规章体系不断健全。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成立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有效解决城市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多头执法、职责交叉等问题,有力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颜值”和“气质”内外兼修的国门城市形象充分彰显,让群众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享受到城市高质量的服务。
(三)坚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
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落实“河长制”,扎实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优良水体比例达100%,县城空气质量逐年上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4%,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国门口岸城市的“魅力值”不断攀升。
四、深化边疆治理,筑牢边境安全“防护网”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是最大的民生福祉,也是自贸试验区建设者的重要责任。国门河口地理位置特殊,中越边境线长193公里,守护国门边境安全,创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周密组织边境管控和海上维权行动,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筑牢边海防铜墙铁壁。红河片区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担起为国守边、筑牢西南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不断提升边疆治理能力,边境安全持续向好,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能力持续加强,在护航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发挥了要作用。
(一)强化管边控边,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作出的“加强边境管控防控,切实维护边疆稳固”的重要指示,坚持做好“开”和“守”两篇文章,全面提升边境地区管理水平,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筑牢边境防疫“铜墙铁壁”,在193公里边境线上设立113个卡点,建成边境疫情防控“国门安全屋”25个,建成全州首家县级生物安全防护二级实验室,筹备国门方舱医院、后备医院并制定应急预案,确定11个疫情防控应急避难场所,通过推动基础设施永久化、联防联控组织体系常态化、边境防控和打击走私犯罪长期化,实现国门边境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六清”行动,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行为,边境地区和谐稳定的经济社会局面得到持续巩固。
(二)完善公共服务,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将优化公共服务作为最利民的举措,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总投资3.64亿元的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河口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正式揭牌。高中扩规提质稳步推进,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2.15%,在全州率先达到普高指标。完成人民医院扩建并抓紧申报三级综合医院达标建设,河口县中医医院、河口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口县妇幼保健院等项目有序推进。
(三)抓实兴边富民,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始终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提升边疆人民生活水平最有效的手段,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确保河口各族人民与全省、全国人民一起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实施河口县南溪镇民族团结示范乡镇建设、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等民族地区发展项目,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认真落实新一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沿边特色小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项目建设,探索发展“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农业+新型城镇”“农业+生态”等新型业态,加快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等稳边固边工程,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提升。
(杜应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