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倾听天籁之声——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特别报道(三)

图片由哈尼梯田管理局提供

    2015年5月1日,这是一个值得历史铭刻的日子。《哈尼古歌》走出红河,登上璀璨的国际舞台,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惊艳亮相。此后半年时间,《哈尼古歌》完成了1000余场演出,观众达100多万人次,其中不乏意大利、芬兰前总统,爱尔兰总统等多国政要。《哈尼古歌》已成为世博会上最受关注、最具特色、观看人数最多的节目之一。

    让世界倾听来自红河的天籁之声,这是千年梯田古老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次完美蜕变。而荣耀的背后,与我州致力于挖掘、整理以及抢救性保护哈尼古歌舞密不可分。

    老祖宗的好东西不能丢

    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我听说,在云南哈尼稻田所在地,农村会唱《哈尼四季生产调》等古歌、会跳乐作舞的人越来越少。不能名为搞现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

    总书记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哈尼古歌古舞传承存在的问题和农耕文明逐渐消亡的现状。

    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保护传承发展历史文化重任在肩,我州各级党委、政府责无旁贷,掷地有声:“留住民族的根,守住文化的魂,千年的梯田文明决不能在我们手中消亡,一定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作为原始说唱艺术“活化石”的哈尼哈巴是哈尼族最古老的歌,是诞生于梯田耕作过程中的最深邃的文化瑰宝,承载着这个民族最深刻的记忆。

    元阳县文化旅游局传习馆馆长何志科介绍,现在哈尼族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甚至一些年轻人连哈尼话都不会说,更别说唱了,哈尼古歌的传承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能系统传唱《哈尼四季生产调》等和会跳乐作舞的艺人屈指可数,古歌舞的抢救、保护迫在眉睫。

    从哈尼梯田申遗成功的喜悦中觉醒开始,围绕着梯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脚步就从未停歇。

    深入哈尼族聚集较多的元阳、绿春、红河、金平等地,寻找哈尼族古稀老艺人,凭借口传心记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和哈尼族古歌、古舞,进行挖掘整理;远赴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等地,收集在国内失传、国外尚有流传的哈尼古老民俗和传统歌舞;组织采风,将哈尼族保存较为完整的《哈尼哈巴》《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多声部》以及乐作舞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在元阳、绿春、红河、金平等地建立民族文化传习馆,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哈尼古歌永续流传…… 

    这是一次时间与艺术之间的激烈竞逐。抢救性挖掘保护为哈尼文化的留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哈尼古歌》在世界舞台的成功巡演,原生态的哈尼歌舞逐渐被世人关注,当地哈尼族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正在复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强势回归,承担起守护千年梯田文明的重任。

    让“活态文化”成为常态

    哈尼族先祖们没有文字可依赖,一直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马建昌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哈尼哈巴,现在,他已是家里的第四代莫批,并且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说,哈尼古歌古舞传承保护的关键因素是人。现在年轻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能潜心学习四季生产调的哈尼人凤毛麟角,好多村子已经出现了传承断代现象,对此,他很担忧。

    “非遗文化不能只是档案上的传承,而应让它们成为现代人生活中能够直接感受的鲜活生命,真正地实现活态传承。哈尼古歌古舞要突出就地保护、活态保护,让哈尼古歌古舞回归其本位,再次成为哈尼族同胞的一种劳作状态、生活常态。”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管理局局长朱布红这样解读哈尼古歌古舞。

    参加米兰驻演的哈尼族姑娘龙美兰是2006年开始系统学习哈尼古歌古舞的,虽然过程很艰苦,但她依然坚持了下来。她兴奋地告诉记者,能把《哈尼古歌》唱到世界舞台,是她人生最大的荣耀。同时,她希望通过自己和同事们的努力,来影响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先祖文化保护传承的队伍中来,共同守护精神家园。

    用多样化传播手段激发了民族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全州上下传承发展历史文化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2019年3月30日,哈尼历史文化博物馆在哈尼梯田小镇开馆,哈尼文化又多了一个传承的载体;

    5月6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哈尼族八声部民歌演唱人才培养开班仪式在红河学院学生活动中心举行;

    7月16日,围绕梯田保护传承的培训在红河县开班;

    绿春、金平、建水也就哈尼古歌古舞开设了传习馆、培训班……

    名家讲座、传承人“活态教学”、学员模唱、田野体验、舞台实践、汇报演出等,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传承活动如火如荼,吸引了更多的哈尼族年轻人加入其中。此外,红河学院还专门成立了国际哈尼研究中心、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红河流域乐作舞研究中心等,为民族文化研究传承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同时,拿出一定的经费用于各级传承人的经费补贴。仅以元阳县为例,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0.8万元,州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0.2万元,县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500元至1000元,有效调动了文化传承的积极性。

    传承不会止步,保护仍在继续。以哈尼古歌为代表的“活态文化”正向着常态化良性发展,千年梯田文明伴随着我州自信自如的开放姿态,彰显出薪火传承、生生不息、繁荣兴盛的生动景象。

(杨会国)

责任编辑:肖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