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40天的集中学习,6月14日晚,由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的项目——哈尼族八声部民歌演唱人才培养班,30名学员在红河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了一场学习汇报音乐会,几乎没有任何装饰的音乐会,获得了满席观众的阵阵掌声。

    哈尼族八声部民歌演唱发源于元阳、绿春、红河三县交界处的哈尼村寨,是红河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红河学院申报,今年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红河学院音乐学院张富林副院长介绍:哈尼族八声部民歌演唱人才培养项目共招收了30名学员,全部学员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主要来自于红河州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也有的来自于山东、广西、江西、重庆等省市,开班的目标是培养哈尼族高水平的民歌演唱人才,并且还要懂得民歌背后的故事,通过学习提高,做到最大化的传承、传播哈尼族八声部民歌演唱文化。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为一次性资助培养,由红河学院音乐学院组织授课老师进行培养。该培养班总共培训147天,其中集中学生42天,还有10天要深入到八声部发源地采风。

    自4月6日开班以来,30名学员除了到原生态的哈尼村寨,在民间老艺人采风学习外,又在红河学院音乐学院经过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老师的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学员们不仅学到了八声部演唱的技法,还深刻了解了这个传唱民歌的含义以及民歌背后的哈尼文化内涵。

    为检验学习成果,6月14日晚,全体学员举行了汇报音乐会。

    没有布景、没有音响,也没有灯光,服装都是哈尼人的平时穿着,乐器、道具都是来自于民间的最简单的常用物,学员们依次走上舞台,先后演唱了传统的栽秧山歌、领娃娃歌、传统儿歌、情歌、哭嫁歌、婚礼歌、季节性山歌、春耕歌、丰收歌等11首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声调的传统民歌。这种最质朴的,几乎没化妆和装饰的演唱,获得了全场400多观众的阵阵掌声。

    有观众表示:听着这些最原生态的歌,就好像进入到了哈尼山寨的哈尼人家中,就好像走在了梯田的田埂上,也好像进入到了哈尼人婚礼的场景中,又美妙,又身临其境。

首席记者 任锐刚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肖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