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头盔的男们人在这里水喝、聊天,背着背箩的女人们在这里绣花边拉家常,在等待工作的时间里,他们可以坐靠在服务区的长椅上看电视、或打盹。周末的时候,他们把上小学的孩子放在这里写作业。他们,是一个进城务工的庞大的群体,而让这个群体像待在家里一样舒适的地方,叫“蒙自建设者之家”。
这个建设者之家,就在云南红河州蒙自市北京路与昭忠路交叉口处,这里临近汽车客运站、城中和城郊村寨,是个进城务工人员的集散及聚居地。从2019年9月建设者之家启用以来,上述画面几乎每天都出现在这里。


► “头盔们”来了

 云南蒙自街头有这样一个“家”

每天早晨,在早点时间过后,如果天气不怎么糟糕,一个个骑着摩托车或者电动自行车的男子陆续来到建设者之家,他们大多数人都带着头盔,在把车辆停放到指定位置后,聚集到劳动驿站。在劳动驿站,几乎每天都会在站墙上发布用工信息,并且还有用工单位前来招募。

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之前,“头盔们”会一直待在建设者之家。在建设者之家的服务区,有超大屏电视机、有联排长椅、有手机充电、有饮用热水、有微波炉,能够享受到这么多的服务,“头盔们”感觉比待在自己的家里还舒服。

云南蒙自街头有这样一个“家”
►“背箩们”来了

同样在上午的时间,背着背箩的中年、青年妇女成群结队来到建设者之家,从衣着和口音就能够轻易判断,她们大多来自红河州的元阳、红河县一带。“背箩们”一般都会聚集到建设者之家的果品销售区(政府免费提供给果农和果商的摊位)。在那里,她们将背箩放在身后,等待活计之余(她们通常从事背砂灰、水泥之类的短工),每个人都拿出自己还没有完成的花边布板,边聊着天边张罗手中的针线。在口渴或者想要充电、看电视时,“背箩们”就会走到服务区去。

云南蒙自街头有这样一个“家”
►“头巾们”来了

在午后的时间里,建设者之家经常会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造访”,她们大多是头上裹着头巾的大姐和大妈。“头巾们”知道在建设者之家的劳动驿站能够找到同乡人,就常常来到这里跟人聊天消磨时间。

云南蒙自街头有这样一个“家”
►“红领巾们”来了

除了在寒、暑假期间,在中午或者下午,特别是在周末,会有一群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的孩子跟随父母来到建设者之家。“红领巾”们都是租住在附近村寨的务工人员的子女,在爸爸妈妈出去打零工还没下班之前,他们都会聚集到一张桌子旁,读书、写作业,并一起玩耍。

云南蒙自街头有这样一个“家”
►“行李箱们”来了

在建设者之家,就有劳务中介企业进驻在这里,那些通过中介联系到用人单位的年轻人们,在这里经过短暂的休息后,拉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箱,踏上了即将出发的长途客车。

云南蒙自街头有这样一个“家”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

据了解,“蒙自建设者之家”于2019年9月28日建成并投入使用,总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分停车、休息、服务区三个功能区。建设者之家是在蒙自市打造的首个党建引领就业服务新载体,该载体作为一个面向全州乃至滇东南片区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劳动力市场服务平台,系云南省首个“建设者之家”,旨在解决务工者找工作难、权益保障难、融入城市难和用工者找工人难的“四难”问题,推动城市治理更规范、城市生活更幸福、城市服务更优化。
诚然,在蒙自建设者之家,“头盔们”、“背箩们”等群体无论是享受公共服务还对城市文明的内心感受,都有着一种融入感、归属感。对于进入蒙自城务工的群体,蒙自市现任市委书记庞俊从来不用“农民工”一词来称呼,在日前接受笔者访问时,他称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的新主人”。

 云南蒙自街头有这样一个“家”

正如庞书记所说的那样,越来越多来自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边地县农村的人通过自己多年艰苦的劳动,在蒙自城购置了房产,成为了蒙自城的新主人。而“蒙自建设者之家”也就实现了建设者“有好找工作的获得感、参与城市建设的荣誉感、他乡即故乡的归属感,体面找工、尊严劳动、做幸福‘城市新主人’”的工作目标。

责任编辑:田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