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国土面积2028.5平方公里,世居哈尼、彝、傣、瑶、汉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4.02万人,其中哈尼族人口有28.3万人,是全国哈尼族人口最多的县。在这里孕育了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作舞”、“哈尼多声部”的诞生地,也从马背上驮出了一座中西合璧、保存完好的马帮侨乡古城堡,旅居海外华侨、华人万余人,是云南省第二大侨乡。
红河县:30万亩热区建设使干早荒凉的山梁变成绿树成荫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至2018年底,红河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330万元增加到43.8亿元,增长132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49年的64.5万元增加到8.78亿元,增长1365倍。
       70年来,红河县聚焦“吃饱穿暖”、“发家致富”、“共享红利”发展目标,深入推进红河谷热区综合保护开发重要示范区建设,着力发展甘蔗、茶叶、棕榈、梯田红米、热区水果、特色养殖等产业,产业发展实现跨越性突破。中共红河县委副书记、县长和涛在红河县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讲述了红河县在推进红河谷热区综合保护开发重要示范区建设方面取得的新突破。
红河县:30万亩热区建设使干早荒凉的山梁变成绿树成荫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红河谷最大的优势是干热资源突出,红河干热河谷地区属于高蒸发量、高热量、高土壤熟化、长日照、未开发利用连片规模大的荒山荒坡区;然而红河谷的自然蒸发量是降水量的4倍,缺乏有效水源和有经济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区域连片贫困程度深是发展特色农业所面临的难题。
       为使整个区域从干早荒凉的山梁变成绿树成荫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红河县通过县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土地整治、片区开发等系列措施来建设30万亩热区综合保护开发示范区。截至2018年,新硬化热区开发骨干公路5条,土地整治项目13个,完成土地平整3.5万亩,新增耕地2.6万亩;建成972座各类大小蓄水池及坝塘,铺设各型号引水管道897.58千米。同时,积极发展甘蔗、电力、棕榈、石膏等产业,发展连片种植1000亩以上种植基地12户,种植水果19.538万亩,集中养殖规模100头以上养殖大户37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09个;建成食用菌菌种培育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云南红河中海渔业唐启升“院士工作站”,红河中海稻渔综合种养基地被列入国家级示范区。此外,还建立联结机制,组织实施易地集中式产业扶贫,引导贫困户以产业扶贫贷款入股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实施扶贫项目。目前,有1502户建档立卡户与库博公司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有4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参与菌棒加工企业,全县通过干热河谷综合开发直接和间接带动农户约1.77万户,红河谷片区贫困发生率降低至3%以下。
红河县:30万亩热区建设使干早荒凉的山梁变成绿树成荫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红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金万则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红河谷30万亩热区综合开发主要是依托红河谷丰富的热区自然资源和便利的区位优势,按照水、田、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五步法”,围绕“统一总体规划、统一热区品牌、基础设施配套一片、土地流转一片、招商引资一片、产业结构调整一片”的“两统四片”综合开发思路。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种植业和畜牧业,加快农业龙头产业园区建设。
红河县:30万亩热区建设使干早荒凉的山梁变成绿树成荫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经过几年发展,红河谷30万亩热区综合开发成为了红河县现代规模农业发展的示范样板,热区综合开发被红河州列为州级重大发展战略,成为红河县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出列的区域。 
记者 段杰 实习生 杨学桐 周璞

责任编辑:肖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