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云岭先锋网公示了2019年云南省“万人计划”入选人才名单,根据《云南省“万人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经组织推荐、专家评审、各专选主管部门审定、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确认,683人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8个专项,5人获得科学家工作室,12人获得人才培养激励,5人获得引才伯乐激励,29人获得研修访学支持。其中,81名云南名医,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红河州红十字医院副院长后群跻身之列。

后群,正高职的云南省、红河州专家协会会员,红河州科学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云南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云南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红河州分会主任委员,红河州公安局“社会专家”和红河州劳动鉴定医疗专家。他1989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医学学士,工作至今,始终固守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念,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大量应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新技术、新疗法于临床,带领科室走出以科技促发展、以新技术助前进、以精湛技术和赤子之心惠及民众的不平凡历程,开拓和铸就了一条妙手丹心、杏林春暖的“大医精诚”之路,为实现科技兴院、科技兴医作出了很大贡献。
后群,医疗战线一名勇往直前、孜孜不倦的“技术尖兵”,他创下了万例鼻内窥镜手术无事故的记录、一天23台次手术记录等,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妙手回春”的健康守护神。2006年12月26日,中央电视台第二套《第一时间》在黄金时段播出了后群成功取出一名5岁儿童气管内存留2月的异物的新闻报道,并在同一天,他再次从一位年龄未满一岁的四川籍儿童气管内取除已存留7天的花生壳。2007年,后群荣获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评为红河州先进科技工作者、红河州“云岭先锋先进个人”,2009年被红河州人民政府授予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0年当选红河州“十佳科技创新人才”,2011年荣获云南省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又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而今,后群成为云南省“万人计划”入选人才中红河州医疗战线的第一位“云南名医”,他的工作与成长经历,生动地告诉人们名医是怎样炼成的!
强基固本,把“技术学习”作为个人成长的基础和毕生的追求
万丈高楼平地而起,技术学习,是一个医生不断成长并成就“大医”的基础和根本。工作26年,后群更加深切感受到,要为人民服务,首先就得有过硬的本领和不断探索真知、实践真理的精神,因此,他通过不断学习新技术来完善自己服务患者的能力,努力继承前辈的技术和经验来提升自己创新的动力,通过技术学习,来实现毕生为患者解除病痛疾苦的追求。在从事繁重的临床工作的同时,他刻苦钻研,积极探索,主持引进开展了鼻内镜鼻外科手术、低温等离子技术、鼻修复与再造技术、面半痉挛的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神经梳理术、新型硬性支气管镜下呼吸道异物取出术、内镜下眶内肿瘤摘除术、喉裂开术+声带肿瘤切除+喉重建术等新技术、新疗法20余项,为实现科技兴院、科技新科作出了很大贡献。
后群先后主持参与完成科研课题17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7篇,其中《鼻窦内窥镜技术在治疗鼻及鼻眼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新型硬性支气管镜下急诊救治儿童呼吸道异物的应用研究》、《咽鼓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基因重组碱性成细胞生长因子在促进鼻窦黏膜修复的临床观察》、《相临皮瓣在眼耳鼻咽喉修复中的临床观察》、《鼻内镜下微波止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学以致用,把“技术实践”作为解决临床难题的金钥匙与法宝
后群努力学习,善于应用新技术、新疗法解决临床工作难题。上世纪90年代,中国逐步开展现代鼻内窥镜外科技术,而远在边疆的云南还在采用传统的鼻手术方式,由于无法看清鼻腔内部的结构,致鼻腔手术创伤大、术后复发率高,病人长期饱受着病魔困扰的痛苦。1998年8月,医院安排后群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当时先进的鼻窦内窥镜技术,在进修学习的期间,他没有顾上去浏览北京的名胜古迹,而是把精力和时间用于学习和手术,学习期间参加了上百台次的手术,硬是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掌握了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掌握的此项技术。回院后,他向科室的医师讲述北京3个月的感受和鼻内镜技术的特点,但是一项新技术要得到同行的认可就必须做出来,必须让患者看到疗效,让同行看到先进的特点。回院后的第一个月,他总算开展了第一例手术,手术做了4小时才结束,这时候有的老医师就说:“年轻人,我们做了一辈子的传统手术,也做不少病人,你的方法行不通!”一个月下来才做了4例手术,科室的同志没有看到新技术带领的优势,甚至有的人等着看笑话。但是,后群没有被眼前的困难难道,他一面查阅相关资料,一面总结以往手术中的经验和不足,同时动手组装内窥镜显示系统,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手术时间逐渐缩短,在医院的支持下内窥镜显示系统也用于临床,让参加手术的其他医生看到了手术的过程,并能进行手术前后对比,过去需要分次手术的患者一次手术就完成了,且手术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低,为患者节约了时间和费用,受到了患者的好评。
后群,医疗战线一名勇往直前、孜孜不倦的“技术尖兵”,他创下了万例鼻内窥镜手术无事故的记录、一天23台次手术记录等,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妙手回春”的健康守护神。2006年12月26日,中央电视台第二套《第一时间》在黄金时段播出了后群成功取出一名5岁儿童气管内存留2月的异物的新闻报道,并在同一天,他再次从一位年龄未满一岁的四川籍儿童气管内取除已存留7天的花生壳。2007年,后群荣获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评为红河州先进科技工作者、红河州“云岭先锋先进个人”,2009年被红河州人民政府授予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0年当选红河州“十佳科技创新人才”,2011年荣获云南省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又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而今,后群成为云南省“万人计划”入选人才中红河州医疗战线的第一位“云南名医”,他的工作与成长经历,生动地告诉人们名医是怎样炼成的!
强基固本,把“技术学习”作为个人成长的基础和毕生的追求
万丈高楼平地而起,技术学习,是一个医生不断成长并成就“大医”的基础和根本。工作26年,后群更加深切感受到,要为人民服务,首先就得有过硬的本领和不断探索真知、实践真理的精神,因此,他通过不断学习新技术来完善自己服务患者的能力,努力继承前辈的技术和经验来提升自己创新的动力,通过技术学习,来实现毕生为患者解除病痛疾苦的追求。在从事繁重的临床工作的同时,他刻苦钻研,积极探索,主持引进开展了鼻内镜鼻外科手术、低温等离子技术、鼻修复与再造技术、面半痉挛的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神经梳理术、新型硬性支气管镜下呼吸道异物取出术、内镜下眶内肿瘤摘除术、喉裂开术+声带肿瘤切除+喉重建术等新技术、新疗法20余项,为实现科技兴院、科技新科作出了很大贡献。
后群先后主持参与完成科研课题17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7篇,其中《鼻窦内窥镜技术在治疗鼻及鼻眼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新型硬性支气管镜下急诊救治儿童呼吸道异物的应用研究》、《咽鼓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基因重组碱性成细胞生长因子在促进鼻窦黏膜修复的临床观察》、《相临皮瓣在眼耳鼻咽喉修复中的临床观察》、《鼻内镜下微波止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学以致用,把“技术实践”作为解决临床难题的金钥匙与法宝
后群努力学习,善于应用新技术、新疗法解决临床工作难题。上世纪90年代,中国逐步开展现代鼻内窥镜外科技术,而远在边疆的云南还在采用传统的鼻手术方式,由于无法看清鼻腔内部的结构,致鼻腔手术创伤大、术后复发率高,病人长期饱受着病魔困扰的痛苦。1998年8月,医院安排后群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当时先进的鼻窦内窥镜技术,在进修学习的期间,他没有顾上去浏览北京的名胜古迹,而是把精力和时间用于学习和手术,学习期间参加了上百台次的手术,硬是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掌握了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掌握的此项技术。回院后,他向科室的医师讲述北京3个月的感受和鼻内镜技术的特点,但是一项新技术要得到同行的认可就必须做出来,必须让患者看到疗效,让同行看到先进的特点。回院后的第一个月,他总算开展了第一例手术,手术做了4小时才结束,这时候有的老医师就说:“年轻人,我们做了一辈子的传统手术,也做不少病人,你的方法行不通!”一个月下来才做了4例手术,科室的同志没有看到新技术带领的优势,甚至有的人等着看笑话。但是,后群没有被眼前的困难难道,他一面查阅相关资料,一面总结以往手术中的经验和不足,同时动手组装内窥镜显示系统,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手术时间逐渐缩短,在医院的支持下内窥镜显示系统也用于临床,让参加手术的其他医生看到了手术的过程,并能进行手术前后对比,过去需要分次手术的患者一次手术就完成了,且手术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低,为患者节约了时间和费用,受到了患者的好评。

后群自1989年成为一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后,一直把解决临床工作的问题、难题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利用1994年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的机会把科室的几项技术难题之一的儿童气管异物技术通过观摩、参与、总结、融合,最终变成了自己的技术。1998年的一天,一位70余岁的老人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抱着一位面色发青的小孩来到医院,科室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诊断患儿为儿童气管内异物,需要马上手术,在其他医生的合作下,后群以过硬的技术积极抢救病人,通过硬式支气管镜,成功取除儿童支气管内的异物——葵花子,挽救了患儿的生命。从此,儿童气管内异物这一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手术危险性大、死亡率高,常需转院治疗的急症被后群攻克了,这也使红河州三院在儿童气管异物取除的抢救技术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从1998年到现在,已有来自金平、元阳、绿春、开远等地的数以百计的气管、支气管和食道异物的患者被成功救治,实现了在第一时间迅速取出儿童呼吸道内异物,改善患儿呼吸,挽救患儿生命。因此也有了中央电视台关于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儿童气管异物取出术“手到擒来”的新闻报道。
在熟能生巧的技术实践过程中,后群还开展了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和眼眶骨折等方面的治疗,被国内著名的鼻内窥镜专家许庚教授评价为疗效达到国内先进,部分技术水平处于省内领先。
2008年1月26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的指导下成功完成云南省首例经鼻内镜下眼眶内血管瘤摘除术,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手术范围扩展到了眼科领域,为眼眶肿瘤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和方法;2008年11月1日又成功实施了红河州首例鼻内镜下经蝶窦脑垂体肿瘤摘除术,此手术的成功开展,将鼻窦内窥镜鼻外科延伸到了神经外科的范畴,大大扩大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学科范围,使手术领域逐步向颅底显微外科跨越。
身体力行,把“技术培养”作为科室发展的动力和己任
后群深知,青年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也是医院与科室的希望和未来,为此,他还在担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时,就身体力行带动年轻人成长,把青年医生的技术培养放在首位。制定了《年轻医生五年培训规划》、《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技术要求》、《学术带头人奖励办法》等制度,改变过去科领导“要我干”为“我要干”的状况,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科室医务人员的进取精神,促进年轻一代努力学习医学知识、刻苦专研业务技术、苦练医疗技能的趋势。培养了在保留喉功能喉切除术治疗喉癌的临床研究技术方面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崔振英,完成了保留喉功能部分切除术治疗喉癌的临床研究课题,成为当地能够完成各型喉癌手术、发声重建、颈部淋巴结清扫的医生;培养了在头颈及头颈肿瘤外科技术方面,完成了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的显露与保护分析及个性化治疗的临床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甲状腺、腮腺、颌下腺及颈淋巴结清扫等肿瘤外科手术的头颈外科专家——周博;培养了在耳显微手术,特别是鼓室成型、乳突根治及耳听功能重建等方面不断进步的耳专业带头人——陈妮娜,其完成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前后乳突发育情况的临床观察》一文发表于美国《Acta Oto-Laryngology》;培养了在鼻科学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诊断及呼吸机压力滴定方面有较高水平的后起之秀——周诗侗,完成的《床垫式睡眠监测系统在自动压力滴定中的初步观察》等文章在《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发表。使各年轻大夫均成为了各亚学科专业的学术带头人。
根据当地医疗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为了带动各县级医院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发展,其组织医疗队分别到金平、元阳、红河等边疆进行巡回医疗、技术指导、讲学;牵头组织成立云南省医学会红河州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搭建一个专业技术平台,先后邀请北京同仁医院、解放军总医院、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等国内、省内专家到分会讲学、带教和手术,共同带动当地医疗技术发展,促进了当地各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技术水平的提升,特别是使他与科室年轻医生有了与国内先进水平交流、学习的机会。
与时俱进,把“技术提升”作为勇往直前的助推器和风向标
后群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不落伍,就必须紧紧把握住国内外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与时俱进,把不断的“技术提升”作为勇往直前的助推器和风向标。记得一次,后群带领科室4位员工首次参加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大会,看到来自全国的2000余名医务工作者在10个会场分别进行学术交流,看到传统五官科已经不存在了,这个风向标,进而让他看到了边疆医院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为此,回到科室后,他及时调整科室发展方向,及时按照现代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发展方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分别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山东齐鲁医院等国内知名专家到科室手术带教,就是在科室医生人少的情况下也分别安排医生到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逐步形成了头颈专业、咽喉专业、耳专业和鼻专业的四个亚学科,在收治疾病种类、难度方面有了技术的提升和质的飞跃,分别在国内《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山东大学眼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报》等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受得了全国同行的关注。
2012年医院经历等级医院评审及全国重点学科建设,后群更看到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细节管理和科室内涵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了科室技术要学习一代,跨越一代,发展一代,预研一代的思路。学习一代,就是要尽快学习掌握临床急需和空缺的技术,尽早满足临床工作;跨越一代,就是现在学习的技术要有预见,必须是继承的根本和发展的动能的技术;所谓发展一代,就是在选择技术起点上要高、要新、要超前,要在10年内处于先进水平:而预研一代,是指在基础研究方面要有所思考,要做一些临床基础研究,甚至是一些医学转化的工作。为此在科室头颈、咽喉、耳和鼻的四个亚专业学科分别选择了头颈部恶性肿瘤肿瘤、耳听力重建技术、喉微创技术与嗓音功能评价和睡眠医学等方向进行攻关。目前在上述方面得到医院400余万元的投入,得到云南省科技立项2个,个旧市科技立项2个,医院内科技立项4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后群时刻提醒自己要防止固步自封,随时鞭策自己,面对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只有认识差距,并为缩小差距不懈努力,才能没有差距;只有正视差距,才能找到突破口、找准前进的方向,实现“芝麻开花节节高”。
并驾齐驱,把“技术团队”的打造作为推动技术进步的共同目标
“团结合作,快乐奉献,诚信和谐,争创一流”,这是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团队精神,也是后群打造团队技术实力,实现技术共同进步目标的座右铭。后群主任常说:一花独秀不是春,只有万紫千红才是真正的春天。因此他建立科室学术带头人制度、专项技术培训制度、课题负责人制度、开题演讲制度等致力于提高全体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的奖励、管理制度。
在熟能生巧的技术实践过程中,后群还开展了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和眼眶骨折等方面的治疗,被国内著名的鼻内窥镜专家许庚教授评价为疗效达到国内先进,部分技术水平处于省内领先。
2008年1月26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的指导下成功完成云南省首例经鼻内镜下眼眶内血管瘤摘除术,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手术范围扩展到了眼科领域,为眼眶肿瘤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和方法;2008年11月1日又成功实施了红河州首例鼻内镜下经蝶窦脑垂体肿瘤摘除术,此手术的成功开展,将鼻窦内窥镜鼻外科延伸到了神经外科的范畴,大大扩大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学科范围,使手术领域逐步向颅底显微外科跨越。
身体力行,把“技术培养”作为科室发展的动力和己任
后群深知,青年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也是医院与科室的希望和未来,为此,他还在担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时,就身体力行带动年轻人成长,把青年医生的技术培养放在首位。制定了《年轻医生五年培训规划》、《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技术要求》、《学术带头人奖励办法》等制度,改变过去科领导“要我干”为“我要干”的状况,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科室医务人员的进取精神,促进年轻一代努力学习医学知识、刻苦专研业务技术、苦练医疗技能的趋势。培养了在保留喉功能喉切除术治疗喉癌的临床研究技术方面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崔振英,完成了保留喉功能部分切除术治疗喉癌的临床研究课题,成为当地能够完成各型喉癌手术、发声重建、颈部淋巴结清扫的医生;培养了在头颈及头颈肿瘤外科技术方面,完成了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的显露与保护分析及个性化治疗的临床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甲状腺、腮腺、颌下腺及颈淋巴结清扫等肿瘤外科手术的头颈外科专家——周博;培养了在耳显微手术,特别是鼓室成型、乳突根治及耳听功能重建等方面不断进步的耳专业带头人——陈妮娜,其完成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前后乳突发育情况的临床观察》一文发表于美国《Acta Oto-Laryngology》;培养了在鼻科学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诊断及呼吸机压力滴定方面有较高水平的后起之秀——周诗侗,完成的《床垫式睡眠监测系统在自动压力滴定中的初步观察》等文章在《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发表。使各年轻大夫均成为了各亚学科专业的学术带头人。
根据当地医疗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为了带动各县级医院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发展,其组织医疗队分别到金平、元阳、红河等边疆进行巡回医疗、技术指导、讲学;牵头组织成立云南省医学会红河州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搭建一个专业技术平台,先后邀请北京同仁医院、解放军总医院、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等国内、省内专家到分会讲学、带教和手术,共同带动当地医疗技术发展,促进了当地各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技术水平的提升,特别是使他与科室年轻医生有了与国内先进水平交流、学习的机会。
与时俱进,把“技术提升”作为勇往直前的助推器和风向标
后群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不落伍,就必须紧紧把握住国内外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与时俱进,把不断的“技术提升”作为勇往直前的助推器和风向标。记得一次,后群带领科室4位员工首次参加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大会,看到来自全国的2000余名医务工作者在10个会场分别进行学术交流,看到传统五官科已经不存在了,这个风向标,进而让他看到了边疆医院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为此,回到科室后,他及时调整科室发展方向,及时按照现代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发展方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分别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山东齐鲁医院等国内知名专家到科室手术带教,就是在科室医生人少的情况下也分别安排医生到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逐步形成了头颈专业、咽喉专业、耳专业和鼻专业的四个亚学科,在收治疾病种类、难度方面有了技术的提升和质的飞跃,分别在国内《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山东大学眼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报》等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受得了全国同行的关注。
2012年医院经历等级医院评审及全国重点学科建设,后群更看到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细节管理和科室内涵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了科室技术要学习一代,跨越一代,发展一代,预研一代的思路。学习一代,就是要尽快学习掌握临床急需和空缺的技术,尽早满足临床工作;跨越一代,就是现在学习的技术要有预见,必须是继承的根本和发展的动能的技术;所谓发展一代,就是在选择技术起点上要高、要新、要超前,要在10年内处于先进水平:而预研一代,是指在基础研究方面要有所思考,要做一些临床基础研究,甚至是一些医学转化的工作。为此在科室头颈、咽喉、耳和鼻的四个亚专业学科分别选择了头颈部恶性肿瘤肿瘤、耳听力重建技术、喉微创技术与嗓音功能评价和睡眠医学等方向进行攻关。目前在上述方面得到医院400余万元的投入,得到云南省科技立项2个,个旧市科技立项2个,医院内科技立项4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后群时刻提醒自己要防止固步自封,随时鞭策自己,面对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只有认识差距,并为缩小差距不懈努力,才能没有差距;只有正视差距,才能找到突破口、找准前进的方向,实现“芝麻开花节节高”。
并驾齐驱,把“技术团队”的打造作为推动技术进步的共同目标
“团结合作,快乐奉献,诚信和谐,争创一流”,这是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团队精神,也是后群打造团队技术实力,实现技术共同进步目标的座右铭。后群主任常说:一花独秀不是春,只有万紫千红才是真正的春天。因此他建立科室学术带头人制度、专项技术培训制度、课题负责人制度、开题演讲制度等致力于提高全体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的奖励、管理制度。

记得一名青年的硕士生来到科室工作不久,她发现了一个临床上常见的疾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认识到国内同行对其认识不足,认为加大临床研究能有所发现,并能带动相关技术的提高。刚开始她认为自己资历浅、时间短后群不会主持科研,抱着试试看的思想向后群提出,没有想到不但得到他的坚决支持,还在课题设计、相关协助等方面给予大力主持,带动了放射科在疾病诊断的技术上采用低剂量技术、儿科在患儿发病的诊断思路方向、麻醉科在患儿手术的麻醉技术层面、耳科在该病发展、转归、病理等认识上有质的突破……最终形成科研成果。
此外,后群领导的团队与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多家单位进行联合科研,近几年,在SCI——Acta Oto-Laryngology及国内《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3篇,荣获红河州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个旧市科技进步奖三等4项;在后群传帮带下,崔振英、周博等一批年轻技术骨干已经成长起来,团队的技术力量日臻彰显和激发出来。
学无止境,把“技术创新”作为实现自身技术突破的必由之路和进步阶梯
有道是:“吾生有涯而学无涯”,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技术进步,需要认识,积累,再认识,再积累,直至提升,突破的过程。后群工作以来,对于鼻腔异物一直采用直接钳取的方法,但该方法对于鼻腔狭窄、鼻中隔偏曲、活动性异物、异物较深或者患者配合不好时钳取极易失败,尽管国内也有许多种方法,但手术成功率一直不高。为此,后群带领科室年轻医师,结果查阅相关资料,最终应用医院常用的一次性吸痰管,利用水蛭喜冷的特点,通过自制可控式鼻腔吸引管吸取鼻腔水蛭,较好的解决了儿童鼻腔水蛭取出、基层卫生室无手术设备等问题,实现了个人技术的一次跨越,该技术发表于2014年《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工作30年来,后群不断根据自己工作的经验,先后改良、设计了鼻腔止血棒、钩突调整钩、钩突切除刀等手术器械。特别是今年,经过他15年不断改进、设计的一件全新带切、吸功能的剥离器申请了国家实用技术申请专利,也实现了自己技术突破,有力地支持和成就着一个医生“妙手回春”的梦想。
通讯员 赵俊峰 摄影报道
此外,后群领导的团队与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多家单位进行联合科研,近几年,在SCI——Acta Oto-Laryngology及国内《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3篇,荣获红河州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个旧市科技进步奖三等4项;在后群传帮带下,崔振英、周博等一批年轻技术骨干已经成长起来,团队的技术力量日臻彰显和激发出来。
学无止境,把“技术创新”作为实现自身技术突破的必由之路和进步阶梯
有道是:“吾生有涯而学无涯”,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技术进步,需要认识,积累,再认识,再积累,直至提升,突破的过程。后群工作以来,对于鼻腔异物一直采用直接钳取的方法,但该方法对于鼻腔狭窄、鼻中隔偏曲、活动性异物、异物较深或者患者配合不好时钳取极易失败,尽管国内也有许多种方法,但手术成功率一直不高。为此,后群带领科室年轻医师,结果查阅相关资料,最终应用医院常用的一次性吸痰管,利用水蛭喜冷的特点,通过自制可控式鼻腔吸引管吸取鼻腔水蛭,较好的解决了儿童鼻腔水蛭取出、基层卫生室无手术设备等问题,实现了个人技术的一次跨越,该技术发表于2014年《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工作30年来,后群不断根据自己工作的经验,先后改良、设计了鼻腔止血棒、钩突调整钩、钩突切除刀等手术器械。特别是今年,经过他15年不断改进、设计的一件全新带切、吸功能的剥离器申请了国家实用技术申请专利,也实现了自己技术突破,有力地支持和成就着一个医生“妙手回春”的梦想。
通讯员 赵俊峰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