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八声部演唱开班走到田埂上

有幸获录入班学习,30名学员都很兴奋

    5月6日,由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的项目——哈尼族八声部民歌演唱人才培养,将开班活动选在了梯田埂上,完成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天地大舞台开班仪式。

哈尼族八声部演唱开班走到田埂上

获聘老师

    哈尼族八声部民歌演唱发源于元阳、绿春、红河三县交界处的哈尼村寨,其高吭、委婉的唱腔,将哈尼族农耕文化中的优秀元素,通过民歌传唱的形式代代相传。被发掘传播后,其独特的八声部演唱形式被称为民歌中的奇葩,后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红河、元阳、绿春等县文化部门组织的传习中,学习的年轻人逐稳定,演唱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还曾到北京、意大利米兰等地演出。但是,仅由民间传唱形式,远远不能将其发扬光大。为此,红河学院及红河州积极申报,并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这也是红河学院首次获批的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哈尼族八声部演唱开班走到田埂上

民歌演唱者

    红河学院音乐学院张富林副院长介绍:哈尼族八声部民歌演唱人才培养项目共招收了30名学员,全部学员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主要来自于红河州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也有的来自于山东、广西、江西、重庆等省市,开班的目标是培养哈尼族高水平的民歌演唱人才,并且还要懂得民歌背后的故事,通过学习提高,做到最大化的传承、传播哈尼族八声部民歌演唱文化。

哈尼族八声部演唱开班走到田埂上

民歌演唱者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为一次性资助培养,由红河学院音乐学院组织授课老师进行培养。该培养班总共培训147天,其中集中学生42天,还有10天要深入到八声部发源地采风。

    因为哈民族八声部民歌发源天红河、元阳、绿春三县交界处的哈尼族村寨,4月6日上午,30名学员在红河学院集中,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后,就乘坐中巴车深入到红河州阿扎河乡的切龙寨采风。

哈尼族八声部演唱开班走到田埂上

老师和民歌演唱者交流

    切龙寨是一个只有50户人家的哈尼寨子,寨子依山而建,寨子下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放眼寨子四周的半山腰上,还分布着许多的哈尼寨子,在这片分属于三个县的哈尼寨子中,就产生了哈尼族的八声部民歌演唱。

哈尼族八声部演唱开班走到田埂上

学员采风

    当天,几个寨子中的哈尼族演唱群众,就相约来到寨边的梯田埂上,茅草棚中,边弹边唱,用八个声部的歌声唱着哈尼族的栽秧山歌,演唱群众站在高低不同的梯田埂上,有的低沉、有的高吭、有的悠远,八个声部的歌声有机配合,合成了一部美妙的乐曲,飘荡在山间,飘荡在梯田上空。

哈尼族八声部演唱开班走到田埂上

梯田大舞台

    参加的学员,虽然很多都是哈尼族,也深知哈尼族的耕作文化,但现场感受到这种天地舞台的教学,仍觉得心旷神怡,别具一格。

    之后,学员们分别与这些深接地气的民歌演唱人员深入交流,学习他们演唱中的独特技艺,了解这个民歌的含义以及民歌背后的哈尼文化内涵。

    有学员称,通过具体而系统的学习,会更加自信于哈尼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记者 任锐刚 段杰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肖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