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平河镇,地处云南省西南部,境内123公里的中越边境线,巍峨的黄连山脚下,世居着哈尼、瑶族、彝族、拉祜寨4个少数民族,是集黄连山保护区、“直过民族”片区、边境地区“三区合一”的深度贫困乡镇,山高、路远、林深地域特点,散而小的产业现状是平河镇区域经济发展不充分的原因所在,而劳动力转移就业一直以来是平河镇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绿春平河:“工厂”搬到家,在家就能务工
    以前,家里盖新房子没钱了就出去打工,家里学生上学没钱了就出去打工,家里有人生病没钱了就出去打工,甚至家里有小孩到结婚年龄没钱了就出去打工。虽然打工不是群众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但对平河镇大部分的贫困家庭而言,出去打工是一个几乎没有投入,经济收入来的快且可观的渠道。

绿春平河:“工厂”搬到家,在家就能务工
    据统计,绿春县平河镇2018年有劳动力19631人,目前已转移7096人,县内务工907人,县外州内务工493人,州外省内务工789人,省外务工4907人,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在广东、深圳等离家较远的发达地区。
    外出务工给广大外出务工的群众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收入,但是老人养老的问题、小孩教育的问题、农村空壳的问题、土地放荒的问题也相继凸显出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区域社会维稳的大事。”云南省小龙潭监狱派驻东角村委会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蔡世涛说。

绿春平河:“工厂”搬到家,在家就能务工
    为此,云南省小龙潭监狱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主动与菲思莱对接协调,积极争取项目支撑,把劳动力留在村寨、留在家里、留在父母小孩身边,一边解乡愁实现在家顾家,一边促脱贫实现致富增收,网络滤波器零件加工,开启“农村工厂”,把“工厂”搬到家。
    技术引进来,加强劳务技能培训,群众掌握劳务技术。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加强技术培训是就地劳务工作的前提,主动与企业对接,让专业技术人员到村开展技术培训,截止9月前,已经协调菲思莱企业专业人员到平河镇开展技术培训2次70余人,劳务人员之间技术交流、工作交流、经验交流、方法交流8次20余人,并在平东社区设立一个零散人员技术培训点。
    工厂搬到家,加强劳力就地就业,群众在家就有事业。“以前的劳务只能背井离乡,到大城市里,现在在家就能就业务工了,投入身心一天就可以做60多个,可以收到100元。”从事手工业的杨七收高兴地说道。工厂搬到家,在家可务工,是一项老百姓愿意的事业,集中示范加工得到群众纷纷积极响应,为进一步在平河镇推广,把零件加工“搬进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绿春平河:“工厂”搬到家,在家就能务工

    产品卖出去,加强产品销售对接,群众成果产生效益。从生活生产上转变、劳务输出上转变、内生动力上转变,看得见的效益是先导。为此,云南省小龙潭监狱对产品销售方面也是积极做好产品销售工作,协调2名业务人员长期驻平河镇负责产品派送、销售等问题,群众负责生产,别的不需要更多的操心,自6月份开始尝试电子元件加工以来,共计电子产品成品输送2次达3万余条,产生积极效益4万余元,让群众实实在在的受益。
    同时为了鼓励在家就业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和政府还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群众争先创优,对对首月加工量达500条和次月加工量达800条的妇女,每人奖励200元,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目前,平河劳务加工工作已经覆盖到4村委会,吸收60余人参与到电子元件加工。

通讯员    郭斗云

责任编辑:肖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