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红河州州委宣传部(网信办)组织全州各县市的新媒体从业人员、网络意见人士参加为期两天的走基层集中采访。
采访团的第一站来到了位于开远市羊街乡的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据了解,该园区规划面积10000亩,一期建设5000亩,计划投资5.3亿元,以高品质花卉、优质水果和珍稀苗木为主导产业,由红河创森高原特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建设集高效现代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互联网销售、创业孵化等为一体的高效现代农业园。
据红河创森高原特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园区的菊花品种多达3000余种,“我们的鲜花畅销海内外市场,主要出口荷兰、日本、韩国等,甚至占到了日本市场的40%,目前园区是全球唯一也是国内最大的采用无土栽培洋桔梗的基地。”
“一个人在我们这里工作,全家的支出像孩子上学等费用基本够维持。”工作人员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园区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140多人,其中涉及土地流转的38户144人中有50余人在园区务工,大庄乡、羊街乡在园区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80多人。园区建成后,将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0多人入园务工。红河创森公司还通过高效现代农业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周边村庄人居环境提升,带动周边农户经营农家乐等业态获得经营性收入。
随后采访团又来到位于个旧市鸡街镇的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个旧分公司。据悉,鑫联环保是全球范围内钢铁烟尘处理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整的高科技环保企业,成功开创了以资源化利用方式从源头消除重金属污染的产业发展途径,成为我国含重金属冶金固(危)废资源化利用领域的技术先导和产业龙头。
“说白了我们就是‘变废为宝’,大家看到的这些都是我们利用工业垃圾通过一定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产品,这是锌、铟、铅、镉、锡、碘……” 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个旧分公司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
废渣在“绿科技”的帮助下都重新走上了资源再生的道路,让废物一样能变成宝。吃的是渣和尘,吐出来的是锌、铟、铅、碘、铷、铯等重金属和稀贵元素是高科鑫联环保的“绝活”。
“真想不到咱们红河竟有这么厉害的企业,好骄傲啊……”同行人员赞叹无比。
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个旧市大屯镇,是以锡文化为背景,传统锡工艺为主导,集锡工艺非遗传承展示、生产创意、文化会展、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创意园区。而这里也是采访团此行的第三站。
值得一提的是,该园区拥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斑锡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范技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及各类文化景观等软硬件设施,是首批“云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
11月30日,采访团又来到了红河综合保税区。红河综合保税区于2013年12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云南省首个获批的综合保税区。以晴集团在红河综合保税区投资建立红河以恒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阶段共建五个厂:盖板厂、LC M模组厂、SMT集成电路板厂、手机平板厂、电视机厂;以晴集团在红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投资建立红河云智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智能家电、伺服电机、工业及服务机器人等产品及相关零部件研发、生产的高科技企业。
红河综合保税区面向东南亚和走向亚太的口岸物流中心、保税物流基地、保税加工园区、生产性服务贸易平台。目标是把红河打造成依托滇南中心城市、背靠昆明、辐射云南、面向东盟的现代物流和加工贸易运营示范区,使红河成为云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对外经济活动的重要平台,成为云南省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国际采购中心、转口贸易中心和出口加工中心。
最后,采访团还参观了西北勒朵古村。“变化太快了,跟去年来的时候完全是两个样子……”刚走进朵古村,同行人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干净的道路,和谐的氛围,村子里的墙面上贴着村规民约、党建工作、民风民俗等,最重要的是,村子里的人居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这里的人们也逐步实现了脱贫致富。令人惊喜的是,朵古村还建立了村史室,在西北勒宣传委员李崇丽的带领下,采访团参观了村史室。村史室还原了朵古村以前的家庭面貌、农用工具等,在这里可以看到过去的朵古村的样子,了解朵古村的历史沿革。
据李崇丽介绍,用于建立村史室的房屋是老前辈祝玉昌贡献出来改造的,“祝老前辈当年利用这些工具带着老百姓们为我们西北勒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李崇丽指着一个玻璃柜子说。
基层采访结束后, 11月30日下午15:00,州委宣传部网信办有关领导与参与采访的媒体人还共同在蒙自市观宝大酒店三楼会议室召开座谈会。
记者 章启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