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美丽是对品质屏边的最好诠释,那么绿色即是生态屏边最靓丽的底色。
走进屏边,一个碧浪排空、浩瀚无边的森林世界便跃入眼帘。绿色模糊了四季变迁,让枕着青山、依着绿水、伴着蓝天的屏边时时处在“颜值巅峰”。
近年来,屏边县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指示转化为“美丽苗乡·森林屏边”的美好愿景,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引领下,以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融合为主线,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实施“生态+”工程,成为全县人民共同的致富密码,一度改变了曾几何时,守着山清水秀却挣脱不了过穷日子的尴尬窘境。
做优“生态+就业”,让农户在生态保护中脱贫
就业乃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屏边县作为第一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林草覆盖率达64.82%,林木绿化率69%,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区、公益林、水源保护地等受保护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6.5%,养山护水的生态建设和保护任务非常繁重。为切实有效解决既保护生态又致富脱贫的问题,在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资源中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县建、乡聘、村用的原则,从76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择优吸纳有劳动能力的937名贫困群众担生态管护员,实行动态考核管理,一年一聘,管护森林面积81.55万亩,每年户均增收8000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2017年以来累计兑现补助资金1369.6万元,取到了“一人护山、全家脱贫”的良好成效,实现了生态资源得保护、农民就业增收促脱贫的双赢目标。同时,及时发放退耕还林和草原生态补偿等政策资金。2019年发放退耕还林补贴资金1056.918万元,惠及档立卡贫困户920户,补贴资金412.7428万元;草原生态补贴资金324.65万元,补贴农户29374户,切实增加建档立卡贫困户转移性收入。
玉屏镇庞朝德说:2016年就被县林草局聘为生态护林员,每年有8000元的收入,平时还能就近打零工,每天也能挣一两百元。镇党委政府还将我纳入低保,实施农危房改造,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这些都还得感谢党的好政策!
期咪村委会陶金忠,由于年纪较大无法外出务工,2018年被聘为乡村环境卫生清洁员,每年可增加6000元收入。儿子和儿媳常年外出务工,每年增加收入6.5万元,2018年成功摘掉了“穷帽子”。谈到这些,老人的脸上总是流露出喜悦的笑容,而他仅仅是乡村公益性岗位受益者之一。
根据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残疾户无法外出务工实际,将精准扶贫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相结合。2014年以来,共开发保洁、护路员等生态公益性岗位2621个,让贫困户家门口就业,既解决了就业脱贫途径,又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户均增收6000元左右,实现了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双赢。
为充分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问题,依托引进的149家新型经营主体,面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3450个长期性就业岗位、25869个以上季节性或临时性用工岗位,长期使用建档立卡贫困户1190人,就业人员年人均工资收入1.764万元。积极组织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创业培训12473人次,转移就业24280人,实现转移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
做特“生态+产业”,让农户在绿水青山中致富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产业兴则百姓富。近年来,屏边县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策,始终把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抓手,积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重点发展以荔枝、猕猴桃、枇杷为主的种植业“十百千”产业和以杉木、桤木、草果、砂仁为主的“百万亩”绿色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以生猪养殖、肉牛养殖、山地鸡养殖和鲜食玉米种植、食用菌种植为主的“短、平、快”增收致富项目,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致富路。
全县累计发展荔枝6.6万亩、猕猴桃6.3万亩、枇杷8万亩,香蕉、菠萝等其它水果18.22万亩。巩固杉木、桤木等用材林105万亩,发展草果、砂仁等林下经济作物31万亩,发展生猪养殖13.5万头,家禽养殖115万羽,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林木、户户有果树、家家有畜禽目标。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49家发展特色产业,有效带动贫困户13057户51338人增收脱贫致富。
在和平镇白鸽村委会数十人正在为白芨、重楼、黄金等林下中草药除草,呈现出一片忙碌景象。和平镇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积极引进红河苗乡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带动群众大力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流转土地1700余亩,辐射462户贫困户种植白芨924亩,带动贫困群众近2000余人。每年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6000余人次,支付务工农民薪酬200余万元,长期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7户,户均年工资5万元。
白鸽村委会罗自祥说:2016年就到公司参与种植管理,不但每月能得到4000左右的务工收入,还学到了种植技术,自己也种了11亩白芨,三四年就可以出售,一亩产量可达3吨左右,公司还跟我签订每公斤20元保底回收协议,只要管理好,就不愁没销路。
做实“生态+搬迁”,住房安全和生态宜居双赢
屏边县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山区县,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农户居住大多比较偏远、分散,针对生态较为脆弱或恶劣和部分农户生产生活还比较原始、教育落后、知识素质低下、生态意识淡薄、基础设施突入较大、地质灾害威胁大等情况,全县按照科学精准、业房并重、生态宜居的原则,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搬迁与脱贫同步,生态与宜居双提升。2017年以来,全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37个,搬迁3389户1387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99户10471人,同步搬迁890户3407人。
马琼英之前生活在湾塘乡五家村委会三青马村。过去,受居住条件制约,他们家一直都是依靠“三分薄地”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去年,马琼英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到湾塘乡集镇沿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不仅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上学也方便了,自己就近打零工,每天能挣100元以上,日子过得很幸福。
屏边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始终坚持对生态的恢复和保护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进行分类实施复垦或复绿,实现了“人退林进”,有效促进生态功能恢复。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极大地改变了群众生存环境,有效破解山区精准扶贫、偏远人口向集镇聚集、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山区地质灾害防治等诸多难题。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改变了山区群众居住环境和传统手段的生活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接受到先进的科技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观念、意识、知识水平、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帮助他们摘掉“穷帽子”,走上致富路。
(王玺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