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习凉,秋意正浓。山坡上,有的树木渐染金黄,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兴许正是原由这种思乡而不见归途的情愫,心底莫名地涌起一丝愁怨——哪里才能看得见、摸得着、装得下这满满的乡愁。忽然灵光一现,拨响屏边县玉屏镇扶贫工作队队长、新荣村委会驻村第一书记罗律的手机——他那里有个撇枝村史室,并已对外开放,听说前来参观的各级领导、专家和嘉宾络绎不绝,已然成为苗乡屏边的一张靓丽名片。

屏边:撇枝有个村史室

       趁九月份周末执行上级“三分制”调休并带头值班的间隙,我细读罗律队长转给我有关撇枝村史室建设的资料,逐字逐句力透纸背,把一个小得不起眼、甚至毋须一屑的村庄,摆上玉屏镇党委政府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事日程,牢牢地镌刻在镇村组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心坎上。我猜想,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多少个村庄早已换了身缎,抑或不复存在,那些童年记事的点滴,也如炊烟一般随风飘散。当有机缘再回到村里走一遭时,大抵都是陌生的脸孔,开口说的都是自我介绍——我们早已陌生到互不相识,又怎能攀得上家长里短,孰是孰非。

       俗语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更需抓住时机谋发展。原撇枝村地处深山,道路崎岖,交通不便,村后山高坡陡,土质松软,深受地质灾害威胁,一九九六年曾发生过泥石流。村民土墙瓦屋,以种植、养殖业为主,过着刀耕火种、人背马驮的简朴生活,是一个较为贫困的村子。二〇一三年,撇枝村列为“美丽家园”行动计划项目村,各级投入上千万元实施整村搬迁。六年过去,如今的撇枝村,家家建起小别墅,户户接通自来水,道路修到家门前,绿化遍及村前后。

       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至省州县乡村由上而下的一盘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的是魄力和智慧。新荣村委会村组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经过深思熟虑,决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发挥“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的根本优势,紧邻火车站和高速公路接口、位于滴水苗城新片区的区位优势,敢闯敢试、开放发展的理念优势,齐心协力、抱团发展的力量优势,近年来屏边实现华丽转身的基础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资源优势”,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提出实现“路灯亮起来、文艺兴起来、村史室建起来、村容村貌美起来、群众钱包鼓起来”的五部曲发展目标。而村史室的建设尤显得重要,因为它是文脉传承、存留乡愁、资政育人的载体。

屏边:撇枝有个村史室

       “今天又有两件‘宝贝’入住村史室,从来没见过,其中一个石雕像传说中可纳福的‘龙头’造型,具体时间不详,待有关专家作进一步鉴定。”这是罗律队长在微信朋友圈推送的信息原文,下面搭配有三幅图。可以想见,村史室即是乡愁的大部分,它与自然和土地连成一体、互为依存,它是山水,是畜禽,也是锅碗瓢盆。事实上,在建设村史室之前,村里除了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还向广大村民发出公开征集历史资料及实物的《倡议书》,依靠广泛发动,让服饰、衣物和犁、马灯、织布机、石磨、刀具、谷仓、罐斗等一件件侵染了岁月时光的历史老物件,绘就鲜活生动的历史缩影,勾起人们对深厚的泥土气息的回忆。而我们每一个人,只需在内心许一个愿,为遗失在山野间的牵挂找个家园。

       记得第一次去撇枝村史室参观学习,新荣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周田明见我在“乡贤名录”前目不转睛,即刻走到我的跟前介绍起来,“这些都是拿国家俸禄的撇枝村人,但不是所有人都上榜,他要关心本村的公益事业,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还是贫困户建档立卡的标准,谁也别想占便宜!”不能不说,一个农村人能走上工作岗位,既是生养父母的骄傲,也是全村人民的自豪,他的所作所为都应当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后来略作细数,撇枝村共有十七人参加工作,男女各打个平手,北京一人、州级机关两人、外县市四人、县内十人。一把标尺,也上榜了“有影响的经商人士”及“乡贤善举”个人事迹,成为全村人前行的榜样、标杆和力量。

屏边:撇枝有个村史室

       “二〇一九年九月六日晚,在参加撇枝村篝火晚会后,上海、江西商会嘉宾一行,在有关县领导陪同下,参观撇枝村史室。”这是驻村工作队《撇枝村史室迎宾大事记》所记录的最后一条,往前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自今年一月份建好并对外开放以来的见证。当我问及撇枝村史室这十五六次迎宾来了多少人,驻村工作队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志说没具体统计过,但州内外的领导来了不少,还有县内村组干部培训班学员、各乡镇宣传委员也来过。

屏边:撇枝有个村史室

       往后,撇枝村史室反倒成了我的一块心病——它内核里的故事很多,而我这个局外人却知之甚少。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叨扰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群众代表,期待有一天能弄个水落石出。罗律队长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中,确立了将老撇枝村打造成“乡愁创意空间”的构想,只可惜房屋已经全部拆除,土地复垦了。我只能慨叹,世事终归会有遗憾,自己尽力也就问心无愧。

       撇枝有个村史室,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它与万千个村史室不同,拥有自己的性格和命脉,这里的故事经得起打磨,它的未来必然值得期许。它还应该是,以史育人的“感恩室”,有组织力的“乡愁室”,乡风文明的“乡贤室”,自主振兴的“规划室”,产业兴旺的“传习室”。

通讯员 陆永奎

来源:新广网

责任编辑:肖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