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县变工业城,从“臭城”“灰城”变国家园林城市
    8月20日上午,红河州“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开远市以其众多崭新的变化吸引了各家媒体的眼球。
新闻发布会
    开远市委副书记、市长宋文辉,常务副市长赵珖菻,副市长张虎彪在全程介绍中都能感觉到他的激动和自豪,其中变化最大的,无异于从一座“臭城”、“灰城”变成了国家园林城市,并且入围“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宋文辉介绍开远70年“变脸”成就
    百年前,滇越铁路的开通使开远走在云南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前沿,同时也为国家“一五”计划大型项目的选址赢得竞争优势,一批大中型企业先后在开远建成,包括电厂、解化厂、水泥厂、糖厂等等,这让开远成为了云南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建材基地和滇南物流中心。建国初期,开远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仅2617万元,但到1978年,仅工业总产值就接近2亿元,一跃成为云南的新兴工业城市,至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02.7亿元,70年间增长了774.55倍,财政总收入更是从建国初期的53万元跃升到去年的20.18亿元,增长了3807倍。2015年至2017年,开远连续3年被评为云南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市)”,2018年位列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61位。
传统污染工业变脸
    但是,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传统工业产能过剩、效能过低、污染严重的后果日渐显现,20年以前,开远上空还“群龙乱舞”,火力发电厂的黑龙、水泥厂的灰龙、解化厂的黄龙,还有磷肥厂、糖厂、啤酒厂等不同颜色、大小的龙,纷纷从各自的烟囱笼中冲出来扑向天空,致使开远被粉尘、煤灰、硫化氢等严重污染,让开远成了远近闻名的“臭城”、灰城。
 新型轻工业园区
开远生产的手机屏幕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开远痛定思痛、主动谋变,沿着州委“新型工业强州、乡村振兴富州、绿色生态靓州、沿边开放活州”的发展思路,坚持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思路,落实“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一批污染企业被关停、治污力度空前加大,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节能减排降耗,倒逼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加大土壤污染监管和治理力度,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狠抓水污染防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恢复河道两岸生态200余亩。同时,生态建设被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建设,涌现出了一大批花园式工厂,园林式单位,市区绿化变成了园林城市,市中心建起了大草原,以凤凰湖片区“城乡一体”整体城镇化项目为引擎,高标准规划建设4.9平方公里生态新城,打造“一山一湖一湿地”生态核心区,从垃圾山和废水塘中“凿出”3500亩凤凰生态公园,实现“荒山石山变青山,浑水浊水变秀水”。
开远新景
    截至目前,开远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12%,人均绿地面积15.3平方米,开远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4年的87.7%提升到2018年的98.9%。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云南文明城市等殊荣,入围“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的台阶。
开屏分界线
从老工业城变身现代高效农业区
    在很多人的认识中,工业城市,特别是老工业城市很少有叫得响的农业品牌,但是开远市在70年的发展中,经过多次的变脸,不仅“臭城”、灰城,变成了国家园林城市,而且在发展中同样狠抓农业,也同样变脸出了众多农业品牌。
 开远人家
    开远鹰嘴蜜桃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从一棵桃树发展到如今的数万亩,并让“开远蜜桃”成为了云南省一个特有的地理标识品牌,远销国内外。
开远品牌大米
    60年前建成的三角海水库,让开远羊街、大庄片区变成了一个米粮仓,如今,开远的卧龙谷香软米“云恢290”被授予“云南六大名米”称号。高效农业提质增效。近年来,开远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着力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打造禽蛋、苗木、蔬菜、优质米、优质水果、生物产业六张农业名片, 开远苗木种植2.3万亩,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品种最齐、数量最多的县级绿化苗木基地,开远首创国内农业领域PPP模式,规划建设1万亩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目前已入驻企业19家,并成功获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响“七彩云菊”自主品牌,“知花小镇”拔地而起,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2018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9.8亿元,是1981年2228万元的134倍。
开远的鲜花
现代高效农业园
农业园变公园
    开远是老工业城市,也是曾经的交通要道,很多很多人曾经在开远生活、工作、学习过,那么,在新中国建成70周年之际,也欢迎你在评论区说说你眼中开远的“变脸”吧!
部分图片由开远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首席记者 任锐刚 实习生 马 乐 周 璞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肖艺